顯示具有 設計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設計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8/13

片如其人

名片在商業為重的今天,
是尤其重要的。
所以名片可以明確地
代表自己或是企業就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讓朋友在需要某些協助或是合作時,
馬上可以想到您可以聯絡到你。
那這張名片就成功了!

那,
怎麼樣的名片才是真的好用、實在又印象深刻呢?
啊呀,其實每個人的名片好壞見仁見智。
但是,我們在這裡舉一款獨樹一格的名片。



這款立體名片相當討喜,
不僅將自己的全身美照放上去,
而且與一般的平面名片微小的不同就是,
它可以折彈出來立體的人物,
省成本又不太大費周章,
這樣一來除了增添了創意感和設計感,
更能讓別人過目不忘呀!

2007/11/25

創意市集不創意


昨日牯嶺街創意市集展開,
前日師範大學地下道的假日創意市集也隆重開始。
這兩個周邊很近的創意市集,
可以說是一起炒熱了當地周末的文藝風情。

雖說是非常熱鬧,
但是逛一逛總漸漸會有一種身在夜市的錯覺。
那種創意的意味,是有,但就了那麼一點點。

一個創意市集的產生通常很是草根的,
只要有人奮起就會有持續的可能,
但重點在于創意市集的作者多為學生,
在學業的包袱之下,
團結的合作性明顯就會低下很多,
可能會剩下發起的人獨撐。

在還沒成功前,除了原創者以外,
沒人可以將點子駕馭到最後一刻。

在創意市集還沒到非常熱之前,
我們還需要更多努力,
也需要更多後援(或靠山),
畢竟政府要推文化創意,
其實民間早就具備這等創意,
缺的就是銜接到產業上的橋樑。

政府在投資數位內容之類的東西外,
不妨看看非科技類或低科技類的東西,
這些東西並非就是沒有創意,
甚至更有文化。
甚至更有商品性質,
更有包裝與推展的功能。

其實任何文化產業內容為王總是不變的道理,
技術的創新都是外在的容器,
最後都得回歸到內容的本質。

回到這次的牯嶺街的活動,
感覺少了與周邊居民的互動,
及觀光者的紀念與紀錄,
創意市集的與一般的市場不同除了買賣外,
值得留連的是一些觸動人心的活動,
還有離開后的再互動,
(活動網站的紀錄、
瀏覽各攤位網站)
都是需要再加強的地方,
像是舊書的攤位,
也可以串在大會的游戲里,
讓舊書攤位不見冷清。
甚至是明年舉辦時,
如何通知去年去過的游客與參展者,
這都是創意市集內容不夠創意之處。

當然,
持續下去的精神真的很可貴,
如果您身為創意人,
有空去看看,
大家互相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