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設計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設計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2/13

孤單的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


相信學設計的,
尤其復興美工的(因為看到簽名壁畫一堆),
一定有去中正紀念堂的中正藝廊看 Andy Warhol 的展覽,
畢竟近代的藝術 Andy Warhol 是代表之一,
而這次展覽中,vawlog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
就是最後面簡體的 Andy Warhol (安迪 沃菏)影片,
因為這位普普先生的資料實在太多了,
所以我們也不再多說。

此一去的主要目的當然不是看作品,
希望看到的是他的想法,
可惜的是他的想法多隱沒在作品中,
但是可以知道的,
其實他的作品不是以俗艷為目的,
是以引起議題衝突為目的,
簡單的說就是為了吸引眼球,
進而利用“複製”這項商業模式,
把前人覺得藝術再製會失去價值的理論,
變成藝術需要商業導向的複製與宣傳,
為了印證這個理論,
他花了一生,
把名人轉換與大量通俗的重覆變成了自己的風格,
其實他的重覆不是指圖面上的重覆排列,
是把藝術品大量生產的工業模式,
因為大量生產的方式,
可以大類增加單品的價值,
例如單一的T恤印上王建民的簽名,
隨即身價不凡,
而他的作品就是王建民的頭像再變化,
也可以利用大量生產以得利,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 想證明的就是如此。


所以藝術的商業化,
他真的稱得上始祖,
而所謂的普普藝術(Pop Art)的核心也在這。
想到過往在學校學設計風格時,
老師所教的pop art似乎就是明艷的色塊與線條,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設計在老師的眼裡就不是對的,
這樣完全流於外在形式的課程,
真的讓vaw log覺得教育的遺憾與悲哀。

了解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後,
可以體認到一句話,
如同行動藝術的名言:
作品本身沒有價值,價值在行為模式。


vawlog這次一去,
也意外看到欣賞的新人小宇在觀展,
只差沒麻煩他簽名就是了。
附注一點務必要聽耳機導覽,
現場講解的人員多有錯誤哦。
另外門票全票是250,學生是200,
所費不貲,
展覽最後的特賣也體現了 Andy Warhol 的精神,
不過如果你是安迪沃菏,
是不是也是希望大家也是這樣的看自己的展覽,
這也只有孤獨的Andy Warhol 安迪沃菏自己知道了。

時間:2009/1/1~2009/3/29
地點: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中正藝廊) 特展
(就是有蔣伯伯銅像的那一棟)
主辦:時藝多媒體 Andy Warhol Foundation
ps. 想了解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也可以看這部FactoryGirl電影,
主角之一就是在演Andy Warhol,他的聲音很像李奧納多呀。

2008/12/2

弔念 Jørn Utzon 雪梨歌劇院建築師逝世


大家應該都記得這個地標性的建築,
澳洲雪梨歌劇院
全世界的生物都難免一死,
但似乎死亡只有對人類具有特別的意義。
設計歌劇院的丹麥建築師Jørn Utzon(約恩 烏戎)
在上週六因心臟衰竭,
病逝於丹麥哥本哈根,享年九十歲。
澳洲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偉大建築師,
特地在雪梨地標雪梨港灣大橋降半旗致哀。
網站上也特別刊出了紀念Jørn Utzon 的專輯。



1965年,於某本瑞典建築雜誌上看到雪梨歌劇院的競圖徵稿,
他花了半年時間,以幾何學為準則,
設計出這座屋頂酷似帆船造型的歌劇院,
此構思來自切片的柳丁
烏戎先生最後因為受到評審團要員
芬蘭建築師Eliel Saarinen(埃利爾 沙裏寧)的青睞,
成為這項國際競圖的贏家。

頓時,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建築師,
晉身世界級明星建築師之列,
隨後五年,Jørn Utzon都在丹麥的忙這案子,
並在開工之時舉家遷往雪梨。

當整座歌劇院的主外觀完成時,
由於其設計理念大膽前衛遭受輿論,
且因為預算超支與工程延宕而遭到質疑,
因此與NSW(New South Wales 新南威爾斯)政府的
公共工程部長休斯先生意見不合。
當休斯先生因爭執在1966年停止支付工程款時,
Jørn Utzon(烏戎)一家只好黯然離開澳洲,
剩下的內裝工程由澳洲設計師完成。

Sydney Opera House建成後,
成為了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建築,
並於200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可惜的是人在情緒上的紛爭與賭氣,
Jørn Utzon 一生沒親見完工的歌劇院是最大的遺憾。

你可以到雪梨歌劇院的網站看大家給他的祝福。
http://www.sydneyoperahouse.com/jornutzon_tributes.aspx

網路部分摘錄,
詳細內容推薦詳見wallace的文章

2008/8/21

連續七屆國家設計獎得主-唐惠中

新東陽肉鬆

每天在小七購買左岸咖啡、瑞穗鮮乳、查理王綠茶...
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商品,
每天都在超商與你相遇,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
這些全臺銷售上億的商品包裝,
都出自同一個人的手。
無米樂

左岸咖啡館
產品的化妝師——唐惠中
已經從事包裝設計20余年,
他帶領著自己的『小唐視覺包裝設計顧問公司』,
連續拿下七屆國家設計獎,
甚至是德國的iF設計獎,
在臺灣的大企業眼中,
他更是最值得信賴的設計師。

missaqua

唐惠中
1981進入奧美廣告
1992自立門戶創立公司,
16年來一直是包裝設計的佼佼者。
除了超商的產品,
其實他也做過新東陽的包裝,
甚至是農業單位的CIS設計,
其實進行設計時,
堅持0.01的哲學就像是魔鬼就在細節裡一樣,
無論排版更動、logo大小,
只要有點不順眼,
0.01公分的誤差感都不得馬虎,
再加上隨時注意生活中的包裝,
讓生活與工作發生關係,
在加上對於工作的愛好與執著,
就是他在這分天地闖出名號的原因。


啤兒綠茶
瑞穗鮮乳

ps. 以上看到的商品皆為唐惠中設計

2008/6/19

Philippe Starck 誰是接班人?


幾個月前,
菲佬宣布 death of design.
就像Michael Jordan說要退隱又復出,
有人看得執著、有人看得太重,
但是現在菲佬自打嘴巴了一下。

因為他準備當個準明星,
並在BBC的大砸錢之下拍個實景節目,
名叫 Philippe Starck’s “School of Design”
菲利普·斯塔克的設計學校)
本影集中將會甄選幾個來自知名設計學校的學生
(當然是產品設計啦)然后再來一場龍爭虎鬥!

該系列拍攝期間,
每集設計師的作品可能會被買走,
也考慮將設計師的作品進行量產,
看來,BBC打的算盤真是精明。

還有,制片公司Twofour Group
將會尋找 “來自全國各地的英國有抱負的設計師,
當然戲劇性的會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生活,
而且不走傳統的設計路線的設計師” ,
爭取成為為 Philippe Starck 工作6個月的機會。

此片正在開拍階段,
我們當然要等,
看看這個實景節目是要怎麼折磨這些未來的設計師。
呆過Philippe Starck studio 雖然不錯,
不過能在BBC上曝光,
就能像天線寶寶一樣紅,
這才是主要吸引設計師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