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哲學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哲學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2/13

孤單的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


相信學設計的,
尤其復興美工的(因為看到簽名壁畫一堆),
一定有去中正紀念堂的中正藝廊看 Andy Warhol 的展覽,
畢竟近代的藝術 Andy Warhol 是代表之一,
而這次展覽中,vawlog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
就是最後面簡體的 Andy Warhol (安迪 沃菏)影片,
因為這位普普先生的資料實在太多了,
所以我們也不再多說。

此一去的主要目的當然不是看作品,
希望看到的是他的想法,
可惜的是他的想法多隱沒在作品中,
但是可以知道的,
其實他的作品不是以俗艷為目的,
是以引起議題衝突為目的,
簡單的說就是為了吸引眼球,
進而利用“複製”這項商業模式,
把前人覺得藝術再製會失去價值的理論,
變成藝術需要商業導向的複製與宣傳,
為了印證這個理論,
他花了一生,
把名人轉換與大量通俗的重覆變成了自己的風格,
其實他的重覆不是指圖面上的重覆排列,
是把藝術品大量生產的工業模式,
因為大量生產的方式,
可以大類增加單品的價值,
例如單一的T恤印上王建民的簽名,
隨即身價不凡,
而他的作品就是王建民的頭像再變化,
也可以利用大量生產以得利,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 想證明的就是如此。


所以藝術的商業化,
他真的稱得上始祖,
而所謂的普普藝術(Pop Art)的核心也在這。
想到過往在學校學設計風格時,
老師所教的pop art似乎就是明艷的色塊與線條,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設計在老師的眼裡就不是對的,
這樣完全流於外在形式的課程,
真的讓vaw log覺得教育的遺憾與悲哀。

了解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後,
可以體認到一句話,
如同行動藝術的名言:
作品本身沒有價值,價值在行為模式。


vawlog這次一去,
也意外看到欣賞的新人小宇在觀展,
只差沒麻煩他簽名就是了。
附注一點務必要聽耳機導覽,
現場講解的人員多有錯誤哦。
另外門票全票是250,學生是200,
所費不貲,
展覽最後的特賣也體現了 Andy Warhol 的精神,
不過如果你是安迪沃菏,
是不是也是希望大家也是這樣的看自己的展覽,
這也只有孤獨的Andy Warhol 安迪沃菏自己知道了。

時間:2009/1/1~2009/3/29
地點: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中正藝廊) 特展
(就是有蔣伯伯銅像的那一棟)
主辦:時藝多媒體 Andy Warhol Foundation
ps. 想了解 Andy Warhol 安迪沃菏也可以看這部FactoryGirl電影,
主角之一就是在演Andy Warhol,他的聲音很像李奧納多呀。

2008/7/4

DIY 是一生的圭臬

大家一定都去IKEA買過組合家俱,
對像這樣的說明書應該不陌生:



照著步驟組合,
應該十之八九不會錯。
但仔細瞧上圖,
依步驟1到步驟4所組合出來的東西,
居然是一口棺材 !
包含兩個盆栽台 (非常貼心的設計)。



莫非這是未來賓葬業的趨勢!
沒有華麗的雕花,
免去喧囂的孝女白琴,
在預感自己大去之日前,
請先DIY棺材。 XD

藝術家探討死亡已經不稀奇,
但用如此白話與實際的方式,
只有 Joe Scanlan 先生。

他的棺材系列作品,
您可以先訂購,
將依據您身型客製化服務。
只要27.5美元就包含所有必要配件。



看起來是否非常簡單莊重呢,
推薦給徹底執行 DIY 的朋友們。

2008/4/6

對設計冷卻的人

《史記·屈原 賈生列傳》:
“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
屈原於汨羅江前與漁夫最后的對話,
訴說漁夫問屈原何不與大家一齊混沌就好,
也是追波逐流成語的來源。

最近,
在設計不再被媒體這麼神格炒作之后,
很多人開始對未來的選擇上迷惘,
之前的隨波逐流已過,
畢業之后是應該面對現實找個簡單好應付的工作,
還是繼續挑戰自己朝著既定的目標前擲,
對于未來的工作的確定鬆動,
眼前更是逐漸模糊。

設計是什麼?
這件籠統的東西,
在臺灣設計概念逐漸發芽之后,
這里重新給了個籠統的定義。
—— 設計是新的整合或創造的行為,讓生活更好或是更特別。

意思上,
就是設計不僅限于平面的創作,
電影的特效,
產品的設計。
其實一連串有系統的規劃或創新,
都可以賦予生活設計的新意。

回頭言之,現在對未來模糊的人,
不妨把眼前的中景搞好,
如果你無法熱衷于千篇一律的設計或繪畫,
或是對這些的東西的熱情已經過了頭,
不妨試試看其他領域的東西,
哪怕是跟以往學習的一點關系都沒有,
也有值得觀察的地方。

在VAW LOG中講過80%設計都不是主角
意思是 設計是包裝
甚至只是產品的小部分,變成主角的機會不多,
除非在研究學術的環境里(也就是被觀察放大的環境)。
在平時以實用、娛樂主義的現實中,
這一點是常常有著落差感的。

不過既然是包裝,
設計就是一個SENSE,
代表著設計的核心物件是產品,
設計之外,不妨找找看平時你喜歡的東西,
試著用心去了解看看。
產品也不一定是真實的物品,
指的是可以換取價值的的形式。

或許發現這東西,
可以跟設計面結合的部分,
反而可以造就另一番樂趣,
讓滿足感止跌回升。
在未來的工作中,
更有另外立足的價值!

2007/6/7

超級星光大道與設計

本篇有點艱澀,不喜歡咬文字的人可以跳過 :)


再看本篇之前請先猜一下,這圖像不像是正方形堆成的階梯?還是你認為他是方形堆成的,還是其他的圖形?

可能出乎意料的,答案是圓形,上圖只是您看到的冰山一角。別以為我們在耍猴的,這事與我們下面要講述的事情是有關的...


最近台灣有個節目非常熱門,可比CHINA的超級女聲和好男兒,會寫這篇也是因為這個節目最近的問題,俗語說得好,樹大招風,只要是夠大的,人家亂槍打鳥,隨隨便便也打得到,當然也是要有把柄。

引述維基百科內容:

道德可追溯源於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其中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王道。在當時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在西方,"道德" 二字,是解作 "正確的行為",是在倫理學的範疇。" 道德" 的標準,在不同的文化上,哲學上,宗教上等也有不同的觀點,但普遍相信人類世界有很大部分的道德觀點也是相同的。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而良心就是推動作出良好行為。

所以在道德上,是講人世性情、天地運行還是講述正確的行為。就像道德經裡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凡是可以被說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恆常大道(自然法則、定律)。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現象),都不是真正的恆常現象。)乍聽之下似乎很矛盾,但是卻是一種某些時候像是絕對,亙久而言卻是相對的道裡。舉例來說:就像PIXEL點陣圖形的的確確是很多小小的正方形圖型拼出,在某個相對情況下卻可以組成圓形。那麼,平心而論,這圖包含有圓形還是方形。

拉回楊宗瑋謊報事件 ,相對高知名高要求;沒人知沒關係。媒體就愛把人們心靈寄託或希望的東西找到瑕疵,把楊宗瑋當作細胞,然後調整成輿論倍率,然後媒體就是那台顯微鏡。找人來看,希望證明他們是台有用的顯微鏡,至少是很有效的顯微鏡,大家以後要買這一台要來這一台看。
所以到底是瑕疵重要還是給予人們娛樂與慰藉重要,我們覺得才華已經瑕不掩瑜了。假設這是一個13歲很會唱歌的小孩子,長的很老氣,製作單位設定未滿19歲不得參加,那他的謊報會不會得到原諒,難道長大了就無法得到原諒?或許並不是他親自報名也不一定。

標題會寫到 超級星光大道與設計 ,所以最後是要講到設計的,以VAW LOG信奉的EVERYTHING IS EVERYTHING而言,我們作設計難免會做得不好,或是在年紀長的人看來有許多缺陷或爭議,但是只要了解到自己作要做的真正的目的,在面對這些壓力之前,知道這些壓力是不是你的正向壓力(例如戰爭爆發沒辦法也沒資源做設計的東西,因為躲都來不及了。)還是只是一些瑕疵,如果只是一些瑕疵被放大檢視,則不要被過大重複的力量擊倒,相信自已所做得所堅持的,在歷經瑕疵後檢討自己,再站起來,像林義傑一樣繼續往前奔跑;當然有些人站在另一個立場退出比賽,其實這些都沒有對錯的,差別在於你在哪個地方觀看,所以我們應該平心靜氣看待,進一段廣告 XD

ps. 道德經是VAW LOG非常喜歡的一本經典著作,我們喜歡把他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提,在某些情況下,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是思想上的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