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關於設計的見解
一、我希望畫面儘量乾淨一點,這樣看的人會舒服一點。
撇開這個“設計常識”不談,先回憶一些生活經驗。設想一下你站在29樓陰暗的走廊裡等待電梯,你將在半個小時後和女友共度情人節浪漫的夜晚,可以想像你現在 的心情有多麼期待。但忽然間你發現面對的是那種老式的、沒有樓層顯示面板的電梯 — 非常之乾淨。此時你一定會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焦慮情緒 — 這種情緒似乎很難理解,因為你等電梯的時間跟電梯有沒有樓層顯示完全無關,即使你知道電梯剛下一樓,你又能怎樣呢?你還能從29樓跑下去不成?
我們常常會追求一些沒什麼用的資訊(比如女友的私人日記或別人對你的評價),只要你認為它們與你有關,如果得不到,你就會抓狂,你會陷入無助的恐慌之中,心理學 家稱之為“資訊焦慮”。電梯廠家設計樓層顯示的目的不是因為有多大用處,而是為了撫慰那在等待中抓狂的人們。(如果江南春知道這點的話,他應該讓電梯生產商把樓層數字顯示在他的樓宇廣告螢幕上。)
回到我們的設計中,如果你的設計讓消費者們沉迷其中,很可能因為他們根本不關心那些產品資訊。如果他們關心的話,他們一定會抓狂得想把那個設計師找出來掐死。
所以,如果你能夠稍稍安慰一下目標消費者脆弱而焦慮的心靈,我會認為你是一個很有愛心的設計師。
二、我的想法本來很不錯,可惜客戶拿掉了其中最有趣的一部分。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有時愛寫寫大字,常有人向他索要書法。此時,張會問他的書法怎樣;如果你說好,他又會問你值多少錢;如果你討好地說出一個高價,他立即同 意按這一價格賣給你。張五常教授還真的用這種方法出售過少量書法作品,其用意在於獲悉自己書法的真實價值——買者比索要者的評價當然更可信。
客戶有時會從各種原因誇一誇你的創意,但請記住,只有讓他掏錢,才能證實這個評價。
三、我希望我的想法更成熟一些時,我再跟你談談。
就像一句老話:“對男人一知半解的女人,最後做了男人的妻子;對男人什麼都瞭解的女人,最後做了老處女。”
我相信,你已經經過一兩年的磨練,想法不會象新手那樣又多又不著邊際。因此,我非常樂意看到你的那些“不成熟”的想法,我相信它們總有閃光之處。
四、客戶根本不懂設計
我有一位朋友,以前在廣告公司做創意,總是埋怨客戶不懂廣告,後來子承父業轉行做企業,換了個角度整天提防著別給廣告公司給“設計”了。
《聖經》上記載的所羅門斷案的故事說的是同一回事。有兩個婦女懷抱著一個嬰兒到所羅門王處喊冤,兩人都聲稱嬰兒是她的,被對方所偷。所羅門令人拿刀來,把孩子 劈開,兩人各一半。一個女人說:“求我主將孩子給那婦人吧!萬不可殺他。”另一個女人則說:“這孩子也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了吧!”所羅門判斷出不讓 殺孩子的才是真正母親,便把孩子判給她。
可以把產品比成客戶的孩子,很多時候,我們的設計就像所羅門王的辦法,不是不好,而是讓客戶在情感上接受不了。我們有我們的追求,但我們同時要尊重客戶對於產品的情感投入。
墨菲定律有云:“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此定律在設計界的運用是:“不要認為客戶沒你懂產品,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客戶。”
五、房地產網站有什麼好設計的?我希望做汽車、IT產品或運動品牌……
泰國人養大象時,通常只用一根很細的繩子栓著,之所以這些大象不會掙脫繩子跑掉,是因為它們還是小象時,無數時想掙脫這樣的繩子未果後,以為這樣的束縛是無法掙脫的,即使以後變成了大象,仍然這樣乖乖地被拴著。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慣性無助”,王小波說過的“當你陷入一種無法解脫的痛苦時,你會愛上這種痛苦”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對互動通常的理解,就好像是一根栓在我們脖子上的繩子,一想到互動,我們就會想到那些很酷很炫的flash動畫或遊戲。房產廣告的視覺設計有其自身極為明顯的特質,做為一個銷售週期長、述求點眾多的大宗理性消費品,我們不會指望它像一般的消費品廣告那樣強調短時間的打擊力量。同樣,房產的互動設計也注重 “內力拼比”,要求設計師對於意識形態和生活形態有敏銳的感受,並將之轉化為適當的視覺語言。
房產互動設計擺脫了一般互動設計講求“炫酷”的花俏形式,且更注重人文底蘊,給互動設計師一個全新的舞臺。
《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翩翩飛舞的一隻蝴蝶,而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醒過來後對真實世界產生了懷疑,到底現在是真實的呢?還是剛才夢中更真實呢?到底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 這個懷疑有有道理的,到底是我們設計了作品,還是作品設計了我們,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六、我只對設計負責
這話對於剛工作一兩年的新手而言是沒錯的,而且能做到就不錯了。如果你已經有了多年的設計經驗,能輕易領悟客戶的廣告意圖,並知道如何落實成一套真真實實的作品,甚至會用太極推手的手法讓客戶最終買單,那麼,“我只對設計負責”這句話顯然不適合你,你應該有一些別的想法。
你是一個資深設計師甚至是XX總監,很多年來你坐過不同的地鐵,進入各種看起都差不多的大廈,你從未準點下班,而且把時間大量浪費在等待團隊成員的作業上。 你名片上的頭銜越來越高,但你的座位卻沒有太大變化,你住的房子越來越好,可它屬於房東或銀行,你的作品夾越來越厚,但那屬於老闆或客戶。
你也許覺得,這些都可以代表你的成就,可人力資源專家不這麼想,他們認為:人有逃避工作的本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上進心,上進的目的就是追求一種舒適的工作環境,這與工作本身的性質無關。
為什麼會這樣?也許因為我們就像心理學家實驗室裡的小白鼠,如果我們的行為符合實驗設計意圖,我們就得到一小片乳酪,反而,則被電擊。久而久之,我們把實驗目標看成是我們的生活目的,這些實驗目標也許是廣告年鑒上的獲獎作品,也許是客戶的對市場一廂情願的解讀。總之我們把存在變成合理,把自己改造為成功標準,直到有一天,新的實驗開始,我們不是被重新設計,就是被無情拋棄。
一切跡象表明,過去的路往往走到盡頭了,跟隨成功者的足跡,永遠是僧多粥少。
如果你有同感,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人生被你的設計天賦所“設計”了,請接著往下看——
設計師通常有兩種,一種如閃電,我個人喜歡他們於沉默的黑暗中爆發,瞬間電閃雷鳴,暴雨如注,照亮並蕩滌著我們思維的角角落落,但他們也易迅速回歸黑暗。而另一種如陽光,溫和而耐久,對於一家公司而言,後者似乎更能提供持久的能量。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