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31

自動修復的時代

repair

我們一直處於自動生產的時代,我們用的東西幾乎都是工廠自動化生產的。
雖然節省成本,但也產生了一種通俗的毛病,就是東西幾乎用完、用過或用壞就丟。

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最常使用的就是手機吧。手機這種東西,家裡面的人總是給我們一人一支,但是幾乎過了流行之後,原來的手機不是在家裡抽屜擺著,就是丟到垃圾桶,有一點經濟腦袋的人,應該會拿去二手店轉賣,這樣至少給了手機第二次的價值。

雖然現在VAW LOG還是小小的單位,或許還不是人模人樣,或許在設計上不是主角。但是現在我們認為,至少我們有一些理想、思想的,算是夢想也好,在躲過這些老掉牙的怪物或是狡詐的關卡過後,我們應該也可以在理想的國度中用概念打造自己的家園。甚至把這些實現好的家園提供給其他與我們有相同理想的人。

繞了一圈,我們這次的想法就是:未來的取向不應該只注重在生產的減少污染、或是低效率的回收。應該是在修復的部份提供更好的配套措施,這應該怎麼說呢,我們應該把自動生產的那一套搬到修復之中,未來修復的工作一樣是自動化完成的,而技師的工作已經不會再重覆,也就是說修理電腦或是手機的人工作將會被取代,換成是處理未曾遇過的修復問題。修復的技師也可能身兼開發,省下多次的修復成本,或是修復的能力,換言之就是一套在遊戲中常常出現得自動修復機器人或是系統,我覺得這並不是遙不可及的。

在自動修復的這個概念之後,衍生的就是瓶頸的問題,也就是某些元件修復難度太高,甚至無法修復,簡單的來說就像CPU一樣,我們自己無法修理,簡單的來說,要修理出這個問題的電腦,就只有換掉cpu,但是換掉cpu並不是真的修理到電腦。只是用另一個全新的東西替代,至於被換下來的呢,當然只好被淘汰,或是說被丟掉了。

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應該把關鍵的結構模組化,甚至把CPU容易損壞的部分模組化,跟運算積體電路的部分分開,讓我們朝著關鍵的地方去自動化維修,以進行更換。在這部份之後,我們更希望,培養每個人都能節省的習慣,就如同我們把過去或之前學期的作品可以重新remix一樣,讓作品的生命週期不要停擺在當時的作為,在完成作業後,不會擺擺在牆角,或是放在電腦硬碟中生灰塵。就憑著這個概念,我們討論,假設我們是做手機的,在使用者隨著潮流更換手機後,我們應該主動回收舊手機以折價新手機,為了成本考量目前當然限定在同一個品牌。如果使用者或消費者養成這樣的習慣,我們不僅可以省掉許多拋棄的手機所產生的環保問題,廠商也可以利用舊的手機,當然在這樣進行前必須告知消費者這個透明化的訊息。

廠商可以利用自動化的維修系統找出消費者舊手機的良好零組件,找出有利用價值或是可維修的,類似新潮流是300畫素的視訊,也許我用舊手機30萬畫素得更換新手機,但是我的舊手機並沒有壞。只是我想追求新的款式、新的或更好的功能。所以我更換的舊手機就交給廠商處理,而且可以抵免消費,廠商回收舊手機後,並不是拆解進行環保回收,而是進行光明正大的拆解、回收再利用,把可用的地方例如視訊、按鍵、背光板、液晶面板。重新裝置在較低階的手機之中,賣給需要手機功能卻不需追求新款式的人們,或是偏遠地區、低收入的國家,這樣很明顯地解決掉產品上回收的問題,也產生了回收所帶來的利潤,也讓更多人有東西可以使用。

這就是我們的理想之一,雖然我們還很年輕希望去實現它,但無論我們VAW LOG會不會實現(當然要等我們的 VAW GOODS出來),我們都一步步的去執行它,直到老去。當然,我們也希望有其他人,或是公司可以看到這篇概念,幫我們更早一步地去完成,幫人類實現更多的可能。不管他多麼難以實現,畢竟我們試著去努力。

2007/5/30

羅夏克墨漬測驗

羅夏克墨漬測驗
就像各廠牌常常和其他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合作一樣,非常令人驚奇的,跨界設計crossover,就如打破固有框架,跳脫熟悉的位子,穿梭於不同的領域,但最後呈現初設計意味的東西。

VAW LOG本身非常欣賞ppaper最後一篇 fashion 101 (流行101)的部分,這篇除了介紹東西之外,也常常使用令人拍案叫絕的排版方式,就如同之前提到的日常設計一百一樣,每張看似平凡的東西,卻有意想不到的呈現方式。

我們要講的就是38期/2月15日的這一篇,產品的襯底就是直接使用羅夏克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的測驗圖,它一種應用最普遍的人格投射測驗。瑞士精神醫學家羅夏克(H.Rorschach,1884~1922)於西元一九二一年編製。以墨漬製作十張左右對稱內容不同的圖片,受測者依一定圖序回答問題和形容圖片。

墨跡測驗
這著名的投射測驗詳細的過程是:他在大量篩選基礎上選定了10張墨跡圖作為刺激材料,其中5張是濃淡不同的墨色圖,2張是濃淡變化的墨色再加紅色斑點,3張是由幾種顏色構成的彩圖,所有的圖都是沒有意義或情節內容的。測驗時,讓被試對它們逐一進行自由聯想,請他們回答在圖上看到了什麼,然後再進一步詢問被試某些問題,瞭解圖中的哪些內容引起被試的反應。測驗進行完後,個人不自知的把內在的一切投射出來,而後根據反應圖樣的部位、決定因素、內容、從眾與否等計分。此測驗實施不易且解釋困難,通常用於臨床診斷方面。

[ppaper_f2.jpg]
ppaper的編輯巧妙地應用的心理學上的墨漬圖形(也許有些人是會覺得直接使用羅夏克墨跡測驗不好),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巧妙的運用,渲染包裹著商品,雖然雜誌不是要你做心理測驗、產品和測驗圖也沒有多大關連性,僅有排版上的呈現,但是這樣呈現商品的方式,不失為一種稍稍具有深度的跨界設計,誰說心理學的教具或測具不能做為藝術或設計呈現呢,您說是嗎。

ps.如果你還有興趣,可以參考危機百科(英文版)的Rorschach inkblot test
或者你可以去租漫畫心理師恭介,對這方面有詳細的劇情和介紹。

2007/5/29

Global Warming Ready

萬里長城

本來不想寫這篇,但是因為這個海報實在做得太有意思了。
不報一下真的對不起VAW LOG和自己。

DIESEL品牌最近把全球關注的環保議題融入到這一季的廣告概念之中,製作了一系列以"Global Warming Ready"全球暖化準備好了! 為主題的春夏廣告,為品牌的春夏時裝揭幕之余亦不忘宣揚環保意識。
廣告裡被沙漠化得成為沙漠一景的萬里長城、炎熱的教人忍不住跳入水裡游泳的美國紐約,都成為了DIESEL今季春夏廣告的背景。這一系列的合成影像廣告雖然非常震撼,教人忍不住反思全球暖化的問題。雖然畫面中的模特兒面對生態變化處之泰然,完全貫徹DIESEL的生活態度,可是畢竟我們都不希望這一天來臨。

拋開嚴肅議題不談,廣告裡的創意非常有趣,就算是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城市被海水淹沒或者被沙漠覆蓋,我們依舊需要享受DIESEL帶來的自由主義。

這次DIESEL的創作班底不變,只是STYLIST由PATTI WILSON換上了EDWARD ENNINFUL。生於英國的EDWARD ENNINFUL年僅18歲已經成為國際時尚雜誌《i-D》的fashion director,同時也是義大利和美國vogue的總編,才華毋庸置疑。由他為DIESEL做的廣告系列絕對把DIESEL的品牌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巴黎

威尼斯

倫敦

紐約

中國長城

美國羅斯摩爾山國家紀念公園

里約熱內盧

威尼斯

這樣結合時事的品牌並不多見,或許其他品牌也可以學著把一些的議題跟品牌結合,畢竟這樣消費者才有感觸啊。

2007/5/28

現在人臉也可以搜尋!

雖然VAW LOG不是著重在網路的技術上,我們也總是大眾一點不講讓人不懂的東西。不過畢竟VAW LOG還是在網路上啊,所以在GOOGLE咕狗大神的庇護下,我們還是要幫他的新玩意宣傳一下,畢竟圖片跟我們設計還是有一些難分難捨的關係。

這專門觀察GOOGLE新舉動的GOS有個新發現,可以讓我們在等待全新的Google圖片搜索推出的時期裡,解一下悶。這是Google圖片搜索的兩個特定搜索參數,它們分別可以讓你限定搜索結果為FACE面孔及NEWS新聞。

也就是說,當你搜索一個關鍵詞時,你可以讓圖片搜索只返回含人類面孔的圖片,或者只返回與新聞報導有關的圖片。這兩個參數分別為:&imgtype=face、&imgtype=news

這兩個參數只要加上你搜尋過後的網址後面,它就會發揮效果了。
舉例來說,我認識過一位很像辛普森的人很有趣,所以我們搜尋一下辛普森好了。
當然,結果出來是一堆辛普森的卡通畫面,這是很正常的,不過我們要找很向辛普森的人啊。



然後我們在網址的結尾加上 &imgtype=face 參數,重新執行。出來的結果果然是人臉,但是沒有辛普森耶 XD似乎都是潔西卡辛普森,看來只有找出人臉但是關鍵字是辛普森的人。


雖然只是一個還在實驗中的參數,不過往後應該可以見到GOOGLE的恐怖,啊~不是應該說是禮物。現在網路上很容易被人家找到部落格或是資料已經很恐怖了(尤其是一堆黑X會裸照、某某大學X片...等等),或許以後更容易被人家找到相片,打個名字就可以得知。真不知道GOOGLE這樣的發展到底是好還是壞啊?

VAWIDEA首頁多語言上線

VAWIDEA

這個時代語言的界線已經不能當作藉口,更是與國外同領域行業交流的基本技能。
因此具備多國語言的能力是一家大公司必備的,甚至可以說是個人也需必備的。雖然我們只是小團體,但提供沒有語言界線的網站才能顯示出我們對設計上的野心。

因此我們利用一些人力和GOOGLE翻譯,幫我們完成了VAWIDEA其他語言的介面,目前包含了中文正體、中文简体、日本語、ENGLISH。

舉例來說如果您用的正好是日文系統或是簡體等,到VAWIDEA我們的服務器自然會切到適當的語言。當然您如果想直接看您想看的語言,您可以直接擊點下面的連結。

中文正體:
http://vawidea.com/index.php

中文简体
http://vawidea.com/index_cn.php

日本語:
http://vawidea.com/jp.php

ENGLISH:
http://vawidea.com/en.php

至於有些頁面還是有很多翻譯上的問題,在上面我們也打上了STILL IN BETA,如果網友您相當熱心也懂日文或英文,願意提供更好的翻譯結果給我們,您可以SEND到我們的信箱:

2007/5/27

樓梯也可以變櫃子

Stairs and storage
樓梯和收藏

Stairs and storage
這種結合家具建築的跨界設計(雖然沒有跨很多=.=),很新奇吧!

我們總覺得樓梯是個相當占空間的東西(或是說一種上樓的設計),樓梯下方總是比較不好看,所以許多家庭樓梯底下都會變成儲藏室,以收納一些雜亂的東西,但是這些儲藏室利用的價值或使用度往往不高,原因就是這個空間相當畸零,常無法好好地應用,人也不太願意低著頭把東西搬到裡面,所以常常就會變成第一次使用時把一些雜物搬進去,而那些雜物也可能就這樣居住了很久,在過年大掃除時才會跟你打聲招呼。

所以這個空間設計的案子相當令人稱奇,不,應該說點子令人相當佩服,這樣空間的利用可以收納一些居家的室內拖鞋,可以減免拖鞋放在樓梯或是樓梯口視覺上的煩亂(視覺上或感官上的),也可以放置一些鞋油、或是鞋把之類的,相當方便(實際上的功能),實用上和感受上都非常方便,剩下要注意的的就是釘好一點,挑個厚實的木頭吧。

當然,如果你不注重實用,或是喜歡新奇大過實用,你也可以挑戰一下這種恐怖樓梯大挑戰的設計。

pic via swissmiss

名牌LV賣高價豬肉

LV
很欣賞25 togo的這個論點,所以轉給大家看一下,不能錯過的好文章想法。


我們對符號總是有著莫名其妙的迷戀,放眼所及,整個城市都是由各式各樣象徵的符號所構成,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找得到本來不屬於自己的身體符號,靠著符號來塑建我們自以為是的個人意識。這當中的連結,從未開化時代就有的刺青,到現代社會的品牌特徵,活生生的(雖然還不至於血淋淋)被Wim Delvoye 強烈物化成為這隻LV豬。Wim Delvoye一直以來靠著在豬仔身上刺青作為藝術為號召(爭議),05年選擇對於動物生存權還並未如此重視的中國做了一個Artfarm China系列。不過這隻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縮寫LV)豬倒是更讓人可以多想點甚麼。就像是我們購買的到底是符號還是物品本身?如果是為了符號而買的名牌精品,換成一隻豬仔, 或是更實際一點,掛有LV正品標籤的民工袋,究竟還有多少流行的犧牲者仍舊願意前仆後繼?

LV豬

又,或者我們早就已經成為名牌的豬仔而不自知呢?

ps. 這樣的批判藝術用蠟像之類的來做就好了,用真實的豬仔真的有點可憐啊,而且沒人想吃到有印LV的豬皮吧 XD

pics via Wim Delvoye & article via 25togo

再硬的女人看到都會軟趴趴

再硬的女人看到都會軟趴趴
前幾天看到YAHOO街頭摩人:在街頭磨豆漿的人:史丹利PO的文,講到垃圾信中很多文不對題的標題挺有趣的,想不到今天就在我們的VAW LOG看到這類吸引眼球的標題廣告。


引述長得很像中東人的史丹利先生提到的垃圾信標題:
「熟婦賓館偷情被拍,表情淫縻而滿足」 ←淫縻?我怎麼不知道有這個詞?怎麼連賣av的都這麼的有文學素養?
「賺錢的機會一閃就過!第490次通知」←那前面的489次在哪裡?而且還要通知490次,所以這真的是個好機會?
「我一直想學的停車技」←本來以為是汽車駕訓班廣告,沒想到是在賣情趣用品的,所以到底有什麼關係?
「很喜歡把身體往前傾的Live視訊辣妹」←他應該是駝背吧...

今天則看到這個"再硬的女人看到都會軟趴趴"我想原文應該是"再硬的男人看到都會軟趴趴",不過改成這樣,真的很好笑也很有創意,不過我還是懶得去按,畢竟現在不想訂花,不過以後VAW LOG訂花時,聯想到再硬的.什麼碗糕..一定會笑得半死吧。

ps.這個花店應該很高興吧,很多人看到後應該都幫他們免費宣傳了吧

建築狂人Rem Koolhaas愛顛覆

庫哈斯打造 CCTV 大陸中央電視台的建築外觀
這是庫先生的作品,儘管大陸當地人稱為"褲叉",也就是北京話長褲的意思,孤零零矗立在北京東三環旁。這樣的評論讓廢報編輯們想起一位有名的酸溜溜建築評 論家。這位老兄的功力不凡,只要被他說過的項目,從此形象就固定了、翻不了身了舉一個有名的例子,它形容雪梨歌劇院是...兩隻正在做愛的海龜...在海邊努力著...

曾經有關於雪梨歌劇院那些有關海、帆船...等等美好想像,就此退位消散。
唉~ 雖然庫先生的 CCTV 被中國人這樣地搞笑,但是仍然是相當偉大的作品。

雷姆‧庫哈斯 Remkoolhaas, 1944 荷蘭

說到建築設計當紅的建築,就以中國中央電視台( CCTV )的建築莫屬。因中國北京CCTV設計案而名聲大譟的雷納‧庫哈斯( Rem Koolhaas ),曾獲得普立茲建築獎,有哪個建築師會自討苦吃,不斷顛覆自己與不斷解構呢?但他就是有這種能耐與矛盾。

烏特勒支大學教育館 Educatorium in Utrecht , 荷蘭CCTV 位於北京中,電視的運作洽公製作都可以在這裡全數完成,對於震動與強風建築也有力學上的設計與考慮。鹿特丹當代美術館 Kunsthal Rotterdam

VAW POST有更多Rem Koolhaas介紹
http://vawpost.vawidea.com/20060801/index2.php

Robert Sabuda的立體書

之前介紹的立體書其實還是平面的只是把紙片人從書中挑出來。
但是還不算真正的立體,現下讓我們回憶一下去年的VAW POST介紹的真正的立體書鐵干。

當你翻開這本書的封面的時候,觸及到書內的裝置,就會發覺人物動了起來,背景也發生了變化… 以往的繪本經過這樣的“再生”,以“立體繪本”的形式再次受到關注。你以為故事書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嗎?以前,所謂的故事書專門給小朋友看的,書剛做好的立體書中大多是可愛的書風,加上注音符號相伴的故事內容。可是現在呢? 這種人物和動物等故事的世界立體地“飛”出的立體書 -“Pop-Up Book”,是讓讀者們在翻開每一頁的同時,即便是同樣的故事內容,還是會在每一頁得到新的讚嘆與感動。當今紙藝工程界裡首屈一指的紙藝魔術師,應該就屬美國的羅伯特‧沙伯達( Robert Sabuda )了。那種壓倒性的震撼力和美麗,不僅僅是孩子,連大人也感到奪人魂魄。




羅伯特‧沙伯達( Robert Sabuda )與他的作品愛莉絲夢遊仙境
Robert Sabuda

羅伯特‧沙伯達( Robert Sabuda )認為當他努力“讓紙張服從”,他的目標將為他的年輕讀者創造出一本會讓你“哇”的到合不攏嘴的立體書。從此,在他的世界裡,立體書不再是扁平的一小冊,而是變成每本書的厚度都至少有3公分至5公分那樣的胖子書了。

最後,喜歡立體書的朋友也一定不要錯過了Robert Sabuda的網站 http://www.robertsabuda.com/ 裡頭有他的作品,新書預告,其他立體書網站的相關消息,以及自己動手做做看等等既有趣又豐富的內容。


同場加映:

香港代工廠"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製造生產線 立體書各部位檢查工作測試擴張度與耐用度 收折頁面成冊
※愛麗絲夢遊仙境手工書位於香港代工廠的製作流程


VAW POST 立體書介紹
http://vawpost.vawidea.com/20060801/index2.php

2007/5/25

我看到飛天乳牛~

熱氣球

這不是要講"Kong Pow 虎鶴雙形"這部KUSO電影,也不是要講裡面的乳牛,它真的是熱氣球啦。如果你喜歡我們之前介紹的黑武士熱氣球,那這個非常有卡通味的熱氣球,你應該也會喜歡。


有關熱氣球的由來:
十八世紀,法國造紙商蒙戈菲爾兄弟因受碎紙屑在火爐中不斷升起的啟發,用紙袋聚熱氣作實驗,使紙袋能夠隨著氣流不斷上升。1783年6月4日,蒙戈菲爾兄弟在里昂安諾內廣場做公開表演,一個圓周為110英呎的模擬氣球升起,飄然飛行了1.5英里。

同年9月19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前,蒙戈菲爾兄弟為國王、王后、宮庭大臣及13萬巴黎市民進行 了熱氣球的升空表演。

同年11月21日下午,蒙戈菲爾兄弟又在巴黎穆埃特堡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載人空中航行,熱氣球飛行了二十五分鐘,在飛越半個巴黎之後降落在意大利廣場附近。這次飛行比萊特兄弟的飛機飛行整整早了120年。



看起來外國人都挺有空的,不知道哪時候我們才能有這麼休閒的活動。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熱氣球

新一代設計展

部分引用自"寫字樓"文章


翻攝於聯合報新聞。
前天看見這篇 udn聯合新聞網 報導「實踐服裝畢業展 入圍者驚爆抄襲」,我有點討厭驚爆、踢爆、震怒之類的標題,不過我想這是我對這類主題的某種後設與幻想。關於高橋盾(Undercover)這系列作品沒記錯應該是她06年的得獎作品,在日本 VOGUE 網站可以看到彩色圖片 我對真正意義與形式上的複製其實沒抱如同新聞這麼負面的看法,覺得能「完全的相似」很了不起,也對一些相似但本質上不同的材質著迷,例如之前第一次在 owen 那兒看到玉米製成的塑膠,用這種與塑膠相似的材質製程馬克杯,我把玩了那個杯子好久,甚至想咬上一口... ...看的作品與概念愈多,就愈對些手法益是了解,這些想法概念也深深印在腦中,物件(尤其是功能性工具)也因為科技與人類外在需求意義上的停滯,發展有所遲緩,換個說法就是能變的把戲幾乎都變完了,而我們也不再幻想些什麼,天空總是藍色,草地總是綠色。

因為設計的熱潮盪下來,所以VAW LOG也不太去強調新一代設計展的東西,畢竟廣告已經廣告到爛掉,展覽中雖然可以看見很多想法與創意,可能也沒有這麼熱了。這次新一代設計展中可看到一半的東西有著似成相似的作品,尤其是工設(產品設計)方面,好像已經看過國外很多設計師有做過類似的產品,乍看之下似乎會讓人聯想到模仿,但是值得慰藉的是台灣的學生大部分都有消化和吸收,最後的東西雖然有國外設計師的味道,但是也包涵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不一定她們的靈感是來自看過國外設計師作品,但是在一些概念上的表現我是覺得師法國外的設計師的概念是有一定價值的。

其實這一類的作品,手法翻新的確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大家在手法上多是大同小異,所以覺得在媒體上不見得需要這樣的抨擊學生,畢竟這是一個給學生學習的路徑(或許抨擊也是另一種學習),但是我比較希望的是媒體可以完整的去了解學生所想表達的意思,或許他真的就表明在模仿或是惡搞、諷刺這些藝術家或時尚家。

但是自稱大人的媒體們,卻用一己之見一槍斃命,也許這就是人的共罪。

講到這不得不提,一位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他就出版了一本引起極大爭議的專著《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該書專注于設計師面臨的人類需求的最緊迫的問題,強調設計師的社會及倫理價值。他這麼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並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包裝和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

這樣的預言,或是說假設、或說真相,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設計熱會過的這麼快。所以大家對於模仿的行為也不要太計較了,畢竟計較的應該是你如何再創新再突破,爭議這個點是討論不完的,最後附上一張也算是類似的(其實還蠻多的 XD,懶得再舉出來。)至於跟哪個國外設計師的作品很像,就給大家去猜吧。


應該是用寶麗膠灌的